DSC02009.JPG

拍攝日期:2011.7.24
紀錄時間:下午4:30~下午5:00

2009年8月8日 一場摧毀人性與環境的大颱風"莫拉克"
亦正好波及到南部的多處公路主要橋梁
包括高雄的雙園大橋、六龜大橋、旗山橋、甲仙大橋等知名橋梁
其中位在深山內同樣受到無情肆虐的公路橋梁 還有個不可忽視的內幕....

新發大橋」位於省道台27線上第3公里處 高雄市六龜區"頂新發" 跨越荖濃溪
颱風當天土石流強烈衝擊斷橋前 原橋總長228公尺 橋寬10公尺 橋墩高11公尺
改建後總長465公尺(主橋段300公尺 設計跨度150公尺)
橋樑總高60公尺(中央墩柱30公尺 鋼橋高30公尺) 因此橋墩方面將升高原橋19公尺
橋樑總寬16公尺 路面寬12公尺

該慶幸的是 此工程為中國鋼鐵公司(簡稱中鋼)耗資新台幣五億元贊助興建
為雙跨度桁架鋼橋設計(華倫式) 鋼材以"森林綠"作主要色調
自去年元月動工 至今年五月完工 工期共16個月
最終於5月27日正式提前通車(原六月底通車) 亦在6月4日舉辦通車典禮

為什麼"新發大橋"對民眾來說有極大的重要?
因為此橋梁是甲仙、寶來、荖濃與六龜居民的主要交通要道
若沒了這座橋 兩地的發展會越來越落後 原本在觀光方面的用處也會逐一衰退
當然在原橋遭土石流沖毀之後 六龜居民絕對不能坐視不管 包括同樣受到遭遇的"六龜大橋"
還好 六龜大橋已在去年11月通車了 剩下的就是新發大橋
新發大橋新橋改建前 方案就已奠定了以"景觀橋"的模式來設計

在今年7月24日炎炎夏日 就此一睹它的風采
首先經由南橫公路往東 翻山越嶺而先到了高雄市甲仙區
通過市區之前必先迎來號稱"紫色大門"的當地地標:「甲仙大橋」
正巧也是八八水災之後重建的景觀橋梁

(1)甲仙市區 與台20線(主線逆向)/台21線兩省道共線預告標示
DSC01959.JPG

(2)經過了山路上無止境的重重難關 終於到了台27線的起點「六龜區"荖濃"」
DSC01963.JPG

(3)來到了省道第3公里處 嶄新的新發大橋北口
DSC01965.JPG

(4)於北口一旁的"天地圓融紀念碑" 碑文很清晰地顯示過程
DSC01966.JPG

(5)正在改建中的高133線"新寶橋"
DSC01971.JPG

(6)新發大橋北口側景 脫離原橋過去的垂死掙扎 展現今日的雄威
DSC01974.JPG

(7)新發大橋北出口橋名柱
DSC01976.JPG

接著要走進省道舊線 再一步觀賞它真正的姿態
原線往原橋會是一道U字下坡急彎 下了坡方可完整呈現

(8)原橋的橋墩群都安置在已廢棄的原線路旁
(9/4修改:新發大橋便橋橋面下的高壓水泥管 用以排溪流的水)
DSC01979.JPG

(9)由原線上觀橋梁主線 正是主橋較原橋往上提升19公尺的原因
DSC01981.JPG

(10)路旁原橋橋墩的殘骸 未來會有機會被回收嗎?
(9/4修改:同第8張)
DSC01984.JPG

(11)不動如山的鋼樑與墩柱 新橋在河道之間 只有佇立如此堅定一柱橋墩
DSC01985.JPG

(12)鋼樑特寫
DSC01987.JPG

(13)由原線觀望主橋全景
DSC01988.JPG

(14)進入主橋橋面 路燈全裝置好在鋼架上 相信夜晚點燈會很明亮
DSC01993.JPG

(15)往南向"頂新發"出口 會有一道連續彎繼續接上省道
DSC01996.JPG

(16)原線與主線的大差別就在這 往荖濃行經原橋都必須要往左側下急坡
DSC02000.JPG

省道主線勘察結束 接下來要進行第二階段
由高133線路口進入 前往正在施工中卻能通行的"新寶橋"
做為觀望點繼續紀錄新發大橋的雄姿

(17)新寶橋 預定今年八月就能通車
DSC02002.JPG

(18)從橋上觀望 可以感受到新發主橋樑的威力 真讓人看不出來是勇跨兩端的溪谷而行
即使身在山中依然無畏無懼地挺立著 任憑突如其來的狂風暴雨 或是土石流無情沖刷....
DSC02004.JPG

(19)相反的 另一側是新寶橋的便橋 即將拆除
從此"新"字頭兩座嶄新橋梁 將永共度此生
DSC02010.JPG

(19)任務結束 下午五點從省道上往南伴著溪流回程
DSC02012.JPG

七月觀賞新發大橋的紀行正完美地結束了!
由於路程實在有夠長 因此也在晚上七點才回到家
久久去一次 也算不負此生了
就讓往後的日子 使此橋將眷顧著用路人與居民們 一同度過美好時光~

(20)在回程的路上 也有一座長得像"新發大橋"的山還要更壯碩呢!
DSC02013.JPG

更多照片請點本作"相簿"

勇跨峽谷的新生巨龍-新發大橋(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xhands897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